IBC中国小说网>穿越历史>惊宋 > 第五百三十三章 辽国的反应
    耶律普速完说得倒是慷慨激昂,殿内辽国众臣也议论纷纷,但耶律松山、任得敬都是带兵打过仗之人,就连皇帝耶律夷列也从小便随同耶律大石出征,皆知这种无把握之战十分冒险。

    耶律普速完虽然智计百出,在之前也出过几次主意,但那时对付的只是一些内乱叛军而已,这等国家间的大规模战争她从未经历过。在众臣看来,她在这种国家间的大战略方面恐怕未必在行。虽然说的计划有一定可行性,但失败的可能性却是依然很大。

    只不过,她所说的占据四川后的好处,倒是让萧塔不烟和耶律夷列有些动心。

    “普速完的计策,大家都听清楚了吧,诸卿认为可行不?”萧塔不烟轻轻抬手,制止了殿内群臣的喧哗,凝声问道。

    这时,辽国的南院大王耶律铁哥一作揖道:“太后,微臣认为公主殿下的计划不可行!”

    他是个性格鲁直之人,丝毫不怕此言会得罪公主。

    “哦?铁哥为何认为不可行呢?”萧塔不烟微微一颔首问道。

    耶律铁哥摇头道:“我国与宋国正处于结盟之中,四川正是宋国的地方,如果我们派兵攻入四川,宋国怎会答应?如此一来,我军则必与宋军交战。届时岂不双方皆大耗实力,便宜了金国?要知道,我们的生死大敌是金国,可不是宋国啊!”

    他的想法立刻得到北院大王耶律松山的赞同。他们皆是从二十多年前便和金军作战,好友家人皆有不少死于金军手中,对于女真人可是有着深仇大恨。眼下国内局势好不容易平定下来,却要放弃攻金,改为攻宋,自然不太愿意。

    辽国的群臣中,赞同耶律铁哥想法的人不少,附和者甚众。

    不过。就在此时,一个响亮的声音却叫了起来:“太后,臣赞同公主殿下的意见,应该攻下四川,不然将来必然后悔!”

    辽国众臣一眼望去,只见说话之人正是新任户部尚书许墨,他原本是金国的长安主簿。因是汉人,又是文官。所以在金国一直未得到重用。但自投降耶律大石后,一直对辽国忠心耿耿,又亲自撰文说服关中的几个汉人大家族归顺辽国,立下了大功,为了拉拢关陇汉人。萧塔不烟和耶律夷列商量之后,便提拔他成为了户部尚书。

    许墨这时出列躬身行了一礼道:“太后、陛下,微臣从小就饱读史书。立志以史为鉴,为明主效力。故微臣平素有空隙时多在研究前朝史籍……其实眼下的形势极象六百年前的南北朝时期。辽、金、宋三国形势破似那时的周、齐、梁三国!而眼前无论是我们大辽,还是金国、宋国,皆想成为那最终一统天下的国家大隋!”

    耶律夷列听了,却是微微有些愕然。说现在的天下局势象三国的,光辽国境内的文人,没有一千,也有八百了。甚至还为哪个国家象魏,哪个国家象吴,哪个国家象蜀争论得唾沫横飞。

    不过。象他这样,称目前的形势象南北朝时代后期的北周、北齐、南梁三国的,倒是第一个人。

    耶律夷列对这段时期的历史并不是很了解,于是便凝声道:“许大人可否说得更详细一些!”

    “好的!”许墨见耶律夷列有些兴趣,心中也暗喜。

    他于是缓缓说道:“六百年前,天下亦是三分,为北周、北齐、南梁三国。当时北周占据关中、甘凉、四川、荆襄西北部;北齐占据了现今的河东、河北、山东、河南、江淮之地;南梁则占据了荆襄、岭南、云贵、江南之地……所以,现在的局势和当年北周、北齐、南梁的形势极象!”

    “当然。现在的情况也有些不同之处。辽、金、宋三国虽然在边境交界处和周、齐、梁三国相似。但三国的面积都比六百年前的三个国家大了不少!”许墨侃侃而谈道:“眼下我大辽除了据原北周的关中、陇右、甘凉之地外,还占据了不亚于中原面积的西域,控弦之士多达六十万。实力远强于当年的北周……”

    “而金国除占据了中原、河东、河北、山东、幽燕之地外,还占据了幅员辽阔的辽东之地。土地极广。且拥兵达百万之众,实力亦远强于当年的北齐……”

    “至于宋国,除占据了南梁的岭南、江南、荆襄之地外、听说还开拓了台湾、琉球、吕宋、红河四州,虽然兵力是三个国家中最少的,但他们却有火枪火炮之昨,且财政富足,其实力亦大于六百年前存在的南梁……”

    “如今,最大变数就是四川了!如果能夺取四川,我大辽便可重走当年北周及后继的隋朝一统天下之路!”许墨一脸郑重地说道。

    他如此一说,丞相萧斡里刺也立刻醒悟过来,大声说道:“许大人言之有理,南北朝的历史,微臣也知道一些,北周宇文氏夺取了四川及荆襄北部之后,又灭了北齐,随后便被外戚杨坚夺篡位夺取了帝位,建立隋朝。隋炀帝杨广便依靠宇文氏打下的基础,从四川及荆襄同时出兵,分八路在两月内灭陈。可见四川的重要性。眼下吴璘军及岳家军正在交战之中,如果我们能占据四川,则可复制当年北周及后继的隋一统天下的过程!”

    耶律松山和耶律铁哥两人对视了一眼,他们也对那段历史有所了解。暗想现在的辽、金、宋三国情况已经和当年南北朝的周、齐、梁三国大不一样,虽然三国交界处的边境状态有相似之处,但不同之处更多。